天天量體重?難怪減肥失敗。
多1公斤就崩潰、少0.5就狂歡——你的人生,正在被體重機綁架。
—
每次一吃多、體重多了1公斤,就懊悔、自責、開始節食;
一看到掉了0.5公斤,又過度樂觀、報復性進食…
這是我以前,也是每個想減肥的人的寫照,整個人生都被體重綁架
為什麼說減重成功後,你反而應該「停止量體重」?
體重機到底偷走了你多少自信與理性?
有哪些科學研究,支持「不量體重」反而成功率更高?
減重班為什麼從來不讓學員天天上體重機?
【吃完一頓大餐,隔天多1公斤,就真的胖了?】
很多人減重時最常陷入的陷阱就是:「體重數字=成果指標」。
但事實是:體重每天上下波動1公斤以上是完全正常的現象。
原因可能包括:
– 前一餐鈉含量高、水腫未排出
– 經期前後荷爾蒙波動
– 訓練後發炎反應暫時留住水分
– 消化道殘留物未排空
而你卻在這些波動中產生焦慮,然後:
「節食、暴瘦、復胖、崩潰」
【真正該怕的不是體重,而是你的反應】
根據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》研究:
體重波動 ≠ 減重失敗,
但對體重波動反應過激的人,復胖率高出3倍以上。
真正讓你復胖的,是你「以為自己胖了」的反應,
不是那1公斤的水分。
【你根本不知道你看見的數字是什麼】
每 7700 大卡才會讓你「真的增加1公斤脂肪」
你昨晚就算吃炸雞配飲料,也很難超過那個門檻。
所以體重機上的那 +1.2kg,根本不是你變胖,
而是你還沒「消化完」、「排出完」、「回穩」而已。
【同樣體重,體態可以天差地遠】
60公斤 ≠ 60公斤
如果你曾看過體脂25% vs 體脂18%的對比圖你就知道,
數字一樣,輪廓與氣場可以差別大到你懷疑人生。
【所以,別再讓體重控制你的行為】
在我們減重班的ABC任務中,我教學生「不要量體重。」
因為我們追求的是:
能無痛執行在日常生活裡的習慣
能維持一輩子的健康生活方式
不被數字牽著鼻子走,而是看見從內在到外在的改變
【那我該怎麼追蹤進度?】
用「每週拍照」取代「每日量體重」
留意褲子、內衣的鬆緊度變化
睡眠、精神、飽足感指標
用體脂觀察長期趨勢即可
【不量體重,真的會成功嗎?】
哈佛醫學行為研究指出:
停止每日量體重,能提升行為持續性與減重成功率
長期不再過度關注體重的人,更能維持健康飲食習慣與運動節奏
你在乎的不是「少幾公斤」,而是「能不能一輩子不復胖」。
【真正改變你人生的,是信念,而不是數字】
就像《原子習慣》裡寫的:
「不是一次巨變讓你成功,而是每天不斷累積的行為,決定你變成誰。」
從今天起,請你記住:
你不是體重機上的數字。你是你獨一無二的,每個行動跟選擇造就了你是誰。
如果這篇文章你也有同感,請記得留言告訴我,
也分享給那個「體重多了0.5就會懊悔一天」的朋友。
我們都值得一種:可以安心吃飯,也能穩穩變瘦的人生。
–
一起加入一休陪你健康瘦 👉課程官方Line:https://lin.ee/ApHSqCU (或搜尋ID:@sososo )